•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黃庭堅在吉安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劍鴻         時間:2023-05-22         點擊量471

              從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縣(今吉安市泰和縣)算起,到元豐七年(1084)離開泰和前往德州赴任,黃庭堅擔任泰和知縣的職務頭尾有五年,除掉路上花去的時間,黃庭堅實際在任只有四年左右。這幾年,正是黃庭堅一生中的黃金年華——36歲到40歲。

                36歲風華正茂的黃庭堅原本在北京大名府任國子監教授,正是詩名鵲起之際,又有文彥博的賞識,本有可能在京為官。之所以到吉州泰和來當個知縣,主要是因為交友不慎,認識了一個喜歡寫詩諷刺朝政、對王安石變法不滿的蘇東坡。最先舉報蘇東坡作詩諷刺新法的,是那個和王安石關系比較好、寫了一部《夢溪筆談》的沈括,但是他的意見并未受到宋神宗重視。火上澆油的,是當時的監察御史、新淦人何正臣,他彈劾蘇東坡在移知湖州到任后的謝恩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由此引發著名的“烏臺詩案”。

                受“烏臺詩案”牽連,黃庭堅被罰銅二十斤,不久,又拖家帶口前往江西泰和。從一路上的詩文活動來看,這次遠途似乎沒有影響黃庭堅的心情。那時正是秋天,他從汴京出發,拜訪了朋友秦觀,又邂逅了舅舅李常,還順道去安徽天柱峰山谷寺游覽了一番,給自己起了一個叫得響的字號——山谷道人,之后,又順路到家鄉的廬山一游。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

                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燕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

                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枝。

                從這首《題落星寺》可以看出黃庭堅的心境還是比較悠閑的,看著深山小雨,望著江水白帆,品著清茶美景。似乎只有故鄉,才能賦予這種敏銳的情感和細節感受力,才能讓人在短暫的隔絕中對靜默的萬物悠然興會,偶有忘機之天真。落星寺離他的家鄉修水不遠,有了家鄉山水的依托,一切都不是事,自然氣定神閑。他從汴京走到泰和,從秋天走到了春天。元豐四年(1081)春,黃庭堅到達泰和。

                一縣的繁瑣公務,對黃庭堅而言,自然是不在話下。所以公務之余,黃庭堅更多的時間是到周邊游歷,與朋友詩詞唱和,領略和欣賞吉安風物。明末清初的泰和人蕭士瑋(1585-1651)在他的《重修黃山谷先生祠記》中說:

                山谷先生以元豐三年來知西昌,凡八載,治尚平易,縣用無事。時方課鹽防急,先生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公暇時有所寄,以抒其高逸,所云“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者,此也。夫以先生邁往,不屑之韻,俯同群倅,誠難為情,而憫勞盡下,務簡而理,得夫豈少功之才哉。

                西昌,是泰和古稱。蕭士瑋在這里肯定是寫錯或者記錯了,黃庭堅任泰和知縣并沒有八年,只有四年。“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正是黃庭堅在公務閑暇登泰和快閣所作的《登快閣》詩句。蕭士瑋說黃庭堅“治尚平易,縣用無事”。這種評價倒是與《宋史》一致。黃庭堅一生為官清廉,“但愿官清不愛錢”是他終身實踐的信條。

                元豐四年(1081),朝廷推行鹽務專賣政策,價貴質差。百姓無力購買,但朝廷硬性攤派。黃庭堅縣長深入一線實地調查,入萬歲山,宿早禾渡,過金刀坑,“雖山溪窮僻處,縣令所未至,必身親之”,寫下了《雕陂》《上大蒙籠》等十多首體恤民情的詩作,對這一政策提出批評。他堅持平易寬簡的施政理念,關注民生疾苦,倡導“當官莫避事,為吏要清心”“不以民為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并親書《戒石銘》用以自警。泰和百姓感念其德,現在還有很多公路、學校、商店都以“山谷”命名。由于黃庭堅的繼室夫人在元豐二年病逝,他在泰和續娶了石氏為妻。

                任泰和知縣的幾年里,黃庭堅多次游歷青原山,并寫下《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長韻》《古釣臺》等詩。周元翁是理學家周敦頤的兒子,名燾,字季老,時任吉州司戶參軍。二人同游青原山,黃庭堅當場賦詩《古釣臺》一首,周元翁說,青原山的遺跡,只有顏真卿的所題“祖關”二字,應該把您的詩也刻在這里,讓后來人看看。但不久兩人都調走了,詩沒有刻成。后來,黃庭堅的遠房親戚、吉水人王子俊再次請黃庭堅書寫,并以青石板刻好送到青原山。黃庭堅本人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感慨為“一段奇事”。

                事實上,還有一段趣事。當時泰和縣隔壁的廬陵縣知縣是陳汝器,字適用(可用、宜用之意),又名陳忱,北宋建昌軍南城縣人。據廬陵文化學者、泰和人歐陽和德兄考證,元豐五年(1082)年的清明節,廬陵縣知縣陳汝器在吉州城內的“黃公壚”(未考此酒館具體在何處)設宴,并請來歌舞團佐興,款待黃庭堅。兩人相互仰慕已久,開懷暢飲。之后,陳汝器寄給黃庭堅一首五言古詩。黃庭堅隨即寫下了一首《寄陳適用》的長詩,詩中寫道:

                邑鄰陳太丘,威德可資借。決事不遲疑,敏手擘太華。

                ......

                寄我五字詩,句法窺鮑謝。亦嘆簿領勞,行欲問田舍。

                在這段時間,黃庭堅與陳汝器過從甚密,他還寫過一首《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

                廬陵政事無全牛,恐是漢時陳太丘。

                書記姓名不肯學,得紙無異夏得裘。

                琢詩包紙送贈我,自狀明月非暗投。

                詩句縱橫剪宮錦,惜無阿買書銀鉤。

                ......

                根據《吉安縣志》(民國三十年)所載,黃庭堅稱陳汝器“資性方剛,剖斷無滯。任法不避權勢,牧民務去敗類。摘奸發隱,滑胥斂跡。簿籍謹細如書生所抄書。以廬陵之難而稱治,其貴可知。”字里行間,都是惺惺相惜之情。從這一時期的詩文來看,他在泰和的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與吉州、吉水、安福、龍泉(今遂川縣)等周邊地方的同事和朋友互有唱和,與在高安的蘇轍也有書信聯系。詩歌作品多以“次韻”“和答”“有贈”“有懷”為題,以熱情的鼓勵,親切的勸勉為主,與朋友分享生活。因為他還年輕,還滿懷希望,吉安這方水土也給了他親切感。

                另外,《明一統志》記載,吉安永和鎮有一處古跡蘇黃臺,說是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時與蘇東坡聚會之所。黃庭堅應陳汝器邀請的確到過永和,蘇東坡也到過永和,但那是他從海南北歸的事情,與黃庭堅在泰和的時間相差了十幾年時間,二人不可能在永和相遇。蘇黃臺現在依舊保存,寄托的是后世人們希望他們相遇的美好愿望。

                離開泰和二十幾年后,當黃庭堅經歷宦海沉浮,生死離別,特別是蘇東坡客死常州之后,黃庭堅再次踏上吉安這片土地,夜游蘇東坡當年到過的永和鎮清都臺,見到東坡的生前題字,不禁悲從中來,悵然寫道:

                飄然一上清都臺,輕裾御封秋色哀。

                夜深環佩度東閣,東坡老仙月下來。(本文于2023年5月17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