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罪己與罪人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何足道哉         時間:2022-10-20         點擊量1320

                    一日,在古箏班的走廊里等孩子下課,見幾名家長圍著老師在說著什么,似乎情緒有些激動,便走過去聽聽。原來幾位家長與授課老師因為課時費的算法不同,而產生了誤解,爭論起來。爭執不下的時候,有人叫來了古箏學校的校長,請校長解答。誰知道校長張口就是訓斥,當著那些家長的面,訓斥那位與家長產生爭執的教師。大意是多次要求教師與家長說明費用的收支情況,如果因為告知不清而產生的一切問題,學校概不負責,由教師與家長自行解決。校長這樣一頓責怪,將自己和學校摘得干干凈凈,老師卻是面紅耳赤,家長也是目瞪口呆。校長轉身走了,教師尷尬在那里,家長反而更加不放心了。

                學校的收費,怎么變成了教師的個人行為了呢?

                幾位家長情緒更加激動了,招呼著擁向校長辦公室,旁觀的家長也呆不住了,跟著去校長辦公室。留下那位老師,不知道如何是好。

                看見這樣情形,我想起了《春秋左傳》里的“罪人”與“罪己”說。

                “罪己”,“罪人”,語出《春秋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說有了過失,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卻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在我們的文明史上,禹和湯都是圣人,桀和紂毫無例外都是昏君。圣人能夠做到遇事“罪己”,而平庸昏聵之人,往往去怪罪別人。可見,凡事做到“罪己”很難;遇事“罪人”卻是極容易的事情。然而,《左傳》卻是極嚴峻地告訴人們,“罪己”與“罪人”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有了過失,愿意“罪己”還是去“罪人”,不但會讓事情有不同的發展走向,產生不同的結果,還會因此顯現出一個人的品性。

                那位校長遇事不是去想辦法解決,不是去攬責,首先想到的是“罪人”。把哪怕一點點責任想都不想就推給別人,而不是站出來,首先“罪己”以顯示出一種擔當,一種責任,給下屬以安慰,給當事人以安心。

                很多時候,毫無底線地推脫,反而會讓事情復雜化。

                韓愈在他的《原毀》里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在韓愈看來“其責己也重以周”,就可以稱為“君子”的。所謂“其責己也重以周。”就是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這里面談的就是“責己”,所謂“責己”也就《左傳》里的“罪己”。韓愈著重談了“責己”,并沒有涉及“罪人”。但韓愈則進一步談了“責己”的好處,“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有“責己“的肚量,就愿意去“恕人”。“恕人”的結果就是“故人樂為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韓愈的“責己”說就是《左傳》的“罪己”說的正面闡釋。

                這世上,最難的莫過于勇于承擔過失。最容易的則是有了過錯就推卻責任。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么多人遇事就去推卸責任,逃避責任。明知道這樣會害人害己,甚至會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連累一些無辜的人。但是,事到臨頭,那些肇事者還是習慣于“罪人”。千方百計去撇清自己,尋找一個又一個替罪羔羊。

                當“罪人”成為一種風氣,一種習慣的時候,人們也就見慣不怪了。這個社會就會陷入一種荒誕怪異的境地。沒有人愿意“罪己”,人人都在“罪人”。倘若冷不丁出來一個兩個“罪己”的人,人們反而不自在,不舒服,無法容忍了。

                所以,歷朝歷代很多人提倡“罪己”。很多開明賢達的君主,都有“罪己書”或者“罪己詔”。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既然“罪己”與“罪人”有著那樣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什么那么多人還愿意去“罪人”呢?“罪己”需要擔責,需要勇氣,需要胸懷。

                現實生活中,“罪己”也好,“罪人”也罷,大都不會有興邦亡國之憂慮。可是,人們往往還是不愿去“罪己”。人們還是習慣了推諉,喜歡了渾渾噩噩度日,習慣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日子。其實,失去了“罪己”勇氣的人,還是習慣了平庸,沒有了進取精神。或許,這些才是最為可怕的。

                “罪己”還是“罪人”,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境界,修養。

                有“罪己”的勇氣,才會有“恕人”的胸懷。《增廣賢文》有句云:“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就是這個意思。

                具有“罪己”之心,才會有“恕人”之意。有了“罪己”之心,才有了擔責的勇氣,有了擔責的意愿,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這樣的人,無論處在什么位置,擔任什么職責,都會獎懲有度,職責分明,功過分明。其結果就會如韓愈所言“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們并不會因為“責己也重以周。”就會輕慢了愿意“責己”的人,反而會產生激勵、警策作用。自己不懈怠,別人也不會懈怠,人們會很樂意為你效力。

                球場上你一腳傳球很離譜,卻去怪罪那個接球的人,結果會如何呢?一個集體項目,人與人之間有了嫌隙,就無法效益最大化。如果你傳飛球之后拍拍胸脯,承擔失誤的責任。對你而言,并無多大傷害,對那個接球的人而言,卻是一種安慰與鼓勵,會愈加努力,發揮出最佳能效。很多事情就是這樣,需要擔責的時候,勇于承擔,不去推諉,不去逃避。人能如此,則善莫大焉。

                我們生活中,并非不“罪己”,則就會去“罪人”那樣非此即彼般絕對。即便不能“罪己”,也不要輕易去“罪人”,這一點很重要。或者,還要去“恕人”。

                我們的文化中,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始終都有著“自省”的因子。所以,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民族,才會綿延至今,長盛不衰。

                從《論語》的“吾日三省吾身。”到《左傳》的“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到《原毀》的“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到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的“自省”意識。喪失了自省意識,就會陷于麻木,陷于平庸,進而沉淪。

                所以,“生于憂患,死于安”的警策,振聾發聵,讓人不敢稍有懈怠。

                不懈怠,不平庸,不沉淪,遇事就應該首先想一想自己的責任,而不要時刻想著去“罪人”。(本文于2022年7月24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