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未讀書三種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劍鴻         時間:2022-03-21         點擊量1272

                中年以后,讀得書越來越少,想讀的書卻越來越多。這種情況飽含了諸多庸常人生的無言之味,如果說是一種遺憾,或言其痛,都未嘗不可。在我想讀的書里面,有三種,僅聞其名,或淺嘗輒止,或只窺得一斑,都沒有全書通讀。惟其如此,我才對它們更加渴望。有時候我覺得這種情形有點像男人和女人的關系,留點念想,帶點曖昧,更多了一層求之不得、寤寐思之的撩人的美好。以上算是不讀書的自我寬慰,然后說點印象。

                1.陳正祥之《中國文化地理》

                我對文化和地理類的書籍素來有點偏好,年輕時所讀的書大多是文史哲之類,地理書雖然讀的不多,但在讀《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也喜歡對著地圖,看看三藏曾經的路線。讀李白全集和蘇軾詩詞的時候,也常常按圖索驥窺探詩人的人生軌跡。融文化和地理于一爐的書籍卻接觸不多,所以,當我在網上讀到《中國文化地理》時才頓感視野大開。

                作為中國地理第一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理學家,陳正祥的視野確實非同一般。他1922年出生于浙江樂清,真正的著作等身,一生出版過100多部地理專著,每一本專著出版,都會引起學界的轟動。他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十多年,跑遍中國的大江南北進行實地考察,《大英百科全書》的中國部分,由他親自執筆。《中國文化地理》一書首版于1980年,1983年三聯書店再版,至今還是很多學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我之所以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就是康震在北京師范大學唐代文學史課堂上隆重提到過它。

                該書收錄了作者十篇學術論文。作者在自序中寫道,要挽救漢文化的沉淪,阻止它的繼續被腐蝕,進而恢復它固有的光輝,我想這一代的中國人實應負擔較多的責任。為達成此項目標,首先要認識中國文化,而我愿以身作則。令人驚奇的是,陳正祥的學術論文,既有專業的地理學語言,又有行云流水般的歷史敘述,更兼濃郁的文化藝術韻味,讀來毫無生澀之感,字里行間都是獨到的文化地理發見,給人啟示,眼界洞開。

                最令人稱道的是他的文化地理圖。他以地圖說話,以地圖反映歷史。他說,以地圖這個“地理科學的特有工具”,可以“濟文字說明之窮”。他用圖反映中國文化中心的南遷、城市化的進程、交通港口的發展、人口的遷移、物產礦產的分布等,甚至將歷史上的宰相、進士分布,也用圖表來表示,以說明中國考試制度和人才的分布狀況。

                這本書的容量之大,信息之豐、觀點之博,令我仰慕。只可惜目前手中沒有紙質版本。孔夫子舊書網上1983年的版本標價大約在200到500元之間。

                2.李國文之《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這部書從文化歷史批評的角度,爬梳歷史細節和微觀生命情態,詳細述說了從司馬遷、李斯到路遙、顧城等四十位中國文化名人的離奇之死。包括我們常常唏噓不已的王勃、金圣嘆、蘇曼殊、海子的死。作者從這些文人的生活態度、個性習慣、接人待物中細細剖析,試圖為我們引出他們在中國這個特殊文化土壤中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原因。

                作者李國文是著名的小說家和散文隨筆作家,1930年出生于江蘇鹽城,一生閱歷豐富,參加過抗美援朝,經歷過解放前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先后獲過首屆茅盾文學獎、首屆魯迅文學獎。正是這樣豐富的履歷,讓作者的眼光具有穿透歷史和人生迷霧的可能,上世紀90年代以后,李國文從事隨筆雜文尤其是歷史散文寫作。融文學才情、歷史厚重、雜文犀利于一爐,獨樹一幟,有人甚至認為“他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這樣的高譽,只有讀過他的作品之后,才能感覺并不過分。

                作者在書中寫到,中國文人有一種奇特的品質,無論其為大名人,還是小名人,無論其為好死者,還是賴死者,應該說百分之九十點九,都以維系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自任,絕不敢讓這一線香火斷絕在自己手中。在談到寫書的初衷時,作者說,回過頭去考量歷史長河中的中國文人,他們對統治者壓迫的生命抗爭,擊節贊賞,可因可點,但他們之間自相殘殺,互為仇讎,則又十分地可哀可嘆,不勝欷歔。也許因為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遂產生了文人之死的寫作初衷。全書貫穿了作者濃郁的文化情感和深刻的文化體認,對歷史微觀生命的熟悉程度和透徹分析令人折服,讀來酣暢淋漓,既有讀史的鏡照,又有讀傳的深思。

                類似的著作,我讀過柏楊的《帝王之死》。柏老的書一部份成自于監獄歲月,有掩飾不住的幽憤和牢騷。與之相比,李作更加冷靜客觀,更為細致深刻。惜乎我還沒有得到紙質書,作為半個文化中人,這本書像謎一樣深深吸引著我。

                3.季羨林之《糖史》

                據說《糖史》是一個大部頭專著。第一次聽說有此一書,是陜西師范大學于賡哲教授在網絡課堂的介紹。百度搜索,有很多相關介紹,但是尚沒有找到哪里可以購得。即使可以購得,另一重考慮是是否啃得動這樣的大部頭。

                季羨林先生的學識在學界備受景仰。他的《牛棚雜記》敘述文革經歷,讀來令人震撼。以他的文學素養,即使是專著也可能不會很難讀。令人覺得怪異的倒是《糖史》這樣的書名,貌似寫糖的歷史,其實是以小口切入,縱橫中外歷史,有點像博物館的窗口了。

                事實上,《糖史》是研究蔗糖的文化史與科技史巨著。全書通過嚴格的考據研究,揭示了蔗糖千百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過程,呈現了隱藏在蔗糖背后錯綜復雜的文化交流史。全書共分三編,國內編揭示了蔗糖自先秦至清代的種植、制造、使用等演變、傳播的歷史;國際編重點展現了蔗糖在東方和拉美國家的傳播與演變;結束語則概括介紹了甘蔗種植和砂糖制造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全書上下兩冊,目測每本有一寸厚。單看目錄和介紹,就能雷倒一部分自詡為讀書人的人。

                《糖史》是季羨林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據說用力之深,有十七年之久。為此、季老專門寫過一篇;《<糖史>:成書緣由與過程》。他在文中敘述了自己搜集《糖史》資料的情況:從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除了禮拜天休息外,每天來回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我面對汪洋浩瀚的《四庫全書》和插架盈樓的書山書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書庫三十五六攝氏度的酷暑,揮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時候偶爾碰到一條有用的資料,便欣喜如獲至寶。但有時候也枯坐半個上午,把白內障尚不嚴重的雙眼累得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卻找不到一條有用的材料,嗒然拖著疲憊的雙腿,走回家來。

                古今至文,皆血淚而成,我想讀這本《糖史》的愿望,與其說是借助糖的歷史了解一些文化,不如說是我想通過這部專著,細心體味一番在季羨林的生命里,血淚是如何慢慢凝結成書的。(本文于2019年3月5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