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如果李白做官,他會成為一個政治家嗎?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荒野游俠         時間:2021-11-22         點擊量2782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當然非李白莫屬,但是榮膺詩人這頂桂冠,卻并不是李白的初衷。李白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做官從政,詩歌只是他追求理想過程的副產品,或者失意時的牢騷而已。

                如果李白地下有知,1000多年來他是被作為一個詩人紀念,而不是作為政治家被后人敬仰,大概會哭笑不得。

                李白雖然生活在盛唐,但是當時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李白求官并不是為了發財或者光宗耀祖,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宰相之類的大官,通過給皇帝出謀劃策,指點迷津,三下五除二把各種社會矛盾搞定,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使國家安定富強。

                如果唐玄宗果真給李白官做,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李白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李白的性格和精神氣質,根本不適合從政,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政治家。

                1、缺乏自律,極有可能喝酒誤事。

                喝酒是古代文人的標配,就像武士手不離劍一樣,文人是口不離酒。李白從四川順江而出后,在襄陽認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都愛喝酒作詩,李白非常崇拜孟浩然,與之結成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

                孟浩然一生沒有做官,僅有的一次機會還被他因為喝酒耽誤了。有一次韓朝宗準備推薦孟浩然做官,結果孟浩然和朋友喝酒,喝到盡興處,就把赴約的事擱一邊了,惹得韓朝宗大怒,從此再也不推薦他。

                韓朝宗是官場元老,喜歡提拔后進,許多表現出色的官員都是他推薦的,當時人曾有“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的說法,可見他在當時影響之大。

                然而當李白寫了著名的《與韓荊州書》,請求他推薦自己做官時,卻石沉大海,韓朝宗連個回信也沒有。

                盡管這封信寫得汪洋恣肆,文采飛揚,但是眼光老辣的韓朝宗不為所動。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李白這封信寫得太狂,擺出一副和對方平起平坐的姿態,一點求人的意思也沒有。

                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韓朝宗對李白沒有好印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孟浩然喝酒誤了約期,李白和孟浩然這么投脾氣,保不準李白也會做出這樣的事來。還是穩妥一點,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事實上,李白被召入宮中待詔翰林院時,唐玄宗有一次命李白做新詞娛樂,結果李白已經喝醉了,侍從只好“以水沃之”,用涼水把他澆醒。

                假如李白真做了官,雖然古時候的官員都有喝酒的雅好,但以他醉酒的頻率,耽誤政務是極有可能的。

                2、政治理念陳舊,不合時宜。

                李白早年在家鄉讀書時,經常和一個叫趙蕤的人來往。此人喜歡談論縱橫學說和王霸思想,對李白的影響很大。李白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把自己比作戰國時期蘇秦、張儀、管仲、晏子之類的人物,希望輔佐國君成就霸業。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路諸侯都在探索富國強兵的發展模式,廣開言路,招攬人才,對士人特別尊重。士人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游走于諸侯之間,朝秦暮楚,縱橫捭闔,風光無限。

                可惜李白生不逢時,他的這種理想是群雄逐鹿的動亂時代的產物,到了唐朝,封建集權政治已經成熟,大一統格局已經牢固建立,這種靠游說諸侯立身的士人和他們的政治主張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了。李白這么做,就像是在4G時代推銷BP機。

                3、做事急于求成,喜歡一勞永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封建社會大多數讀書人的人生理想,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讀書,科考,做官三部曲。

                但是李白不愿走尋常路,他認為科舉太慢了,一步步從小官做起,等熬到皇帝身邊,早就晚三秋了。他希望通過漫游樹立社會聲望,引起統治者注意,一步到位。42歲的時候,他的赫赫詩名終于引起唐玄宗注意,被征聘入宮,供奉翰林,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平民身份步入皇宮的人。但是唐玄宗注重的是他的文學才能,并沒有打算讓他發揮政治才能。

                李白在宮中既不受重視,又受到他人排擠,一賭氣便辭宮出門了。

                其實李白把政治看得太簡單了,他以為政治不過像醫生看病一樣,只要開一劑處方,就會藥到病除。他理想的人生模式是像范蠡那樣“功成拂袖去,歸于武陵源”,從此一勞永逸。

                但社會矛盾是錯綜復雜的,不可能用一種方法就能解決全部矛盾,而且各種矛盾層出不窮,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政治斗爭是一個持續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意氣用事,缺乏變通能力和堅韌精神。

                李白的思維是直線式的,愛憎直接表現在情緒上,對自己喜歡的人和事大加贊賞。對不喜歡的人和事,則橫眉冷對。李白雖然是讀書人,卻隨身佩帶寶劍,一言不合就拔劍。

                李白的這種性格,注定不會成為一名政治家。

                政治家從來都是善于隱藏自己情緒和心跡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哥哥被更始帝殺害之后,并不急于報仇,而是裝作若無其事,從而保存了性命和實力,并最終登上皇帝寶座。

                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長子曹昂被張繡所殺,曹操為了穩定人心,樹立寬宏大量的形象,不計前嫌接受張繡投降,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從而爭取到了許多中間力量甚至敵對力量,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明朝的內閣大臣李東陽,在宦官劉瑾專權期間,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堅持在本職官位上與劉瑾周旋,不惜被人誤解為貪戀相位,盡最大努力把劉瑾的危害減到最小,直到劉瑾被誅才辭官。

                像這樣違背情感的事,李白是做不來的。他的處世原則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思想單純,政治敏銳性不強。

                這是李白最致命的一個弱點,他也確實因此差點丟了性命。

                安史之亂后期,永王李璘以平叛的名義壯大力量,準備挑戰太子的皇位。路過廬山的時候,三次寫信邀請在廬山隱居的李白,聘請他為隨軍幕僚。李白不顧夫人勸阻,也就真的去了。

                此時距離太子李亨繼位,已經一年多了,永王已經表現出叛亂的跡象。李白可能也看出些端倪,但他太想出風頭了,他怎么甘心一輩子不干點大事就這么在廬山隱居下去呢。

                于是他意氣風發地隨永王大軍上路了,并且一路高歌,連續寫了11首《永王東巡歌》,雖然主要是抒發自己一展抱負的豪邁情懷,但也不乏對永王的溢美之詞,這也為他后來的牢獄之災埋下了伏筆。

                永王兵敗被殺后,李白也被關進大牢。盡管他多次申辯自己是被永王脅迫的,但這些溢美之詞卻成為對他不利的證據。

                同樣是大詩人的王維就比李白聰明得多。安祿山攻陷長安以后,王維被迫做了安祿山偽政權的給事中。王維深知一旦皇權恢復,他的罪過極大,便寫了一首懷念天子的詩《凝碧池》,以口頭形式流傳出去。這樣既不給安祿山留下把柄,又向皇帝表白了心跡。后來長安收復,許多給安祿山做事的人都被判罪,而王維卻因為這首詩加上有人說情而免于處罰。

                大自然賦予每個人不同的天資秉性,注定了其在社會上不同的角色和定位,這種角色和定位一旦形成,很難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隨便轉換。李白天生就是一只大鵬鳥,他不可能成為供人驅使的鷹犬,他的天然使命不是獵捕鼠兔,而是無拘無束地在天空中翱翔。如果李白真做了一個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的官吏,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中國文化的不幸,中國詩壇將會因為缺了李白而黯然失色。(本文于2018年10月19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上一條:淺說脾氣
              下一條:屈原與莊子之比較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