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讀書瑣記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張道云         時間:2023-08-14         點擊量198

              有幾天沒讀書了,瑣事纏身,案牘勞形,委實靜不下來。沒書的日子,腦子就不是自己的了,沉下去了就浮不上來,整天頭昏昏沉沉的,覺得比笆斗還大。

              莎翁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歷史驗證過了,確是箴言。一個時代若享受不到文化盛宴,則明顯呈現出營養不良的綜合癥,單薄的身軀怎能承擔起安邦定國的重任!

              春秋戰國時期,殺戮不斷,亂象叢生,但百家諸子相繼而出,竟也讓這個歷史階段繁榮起來。我們從那兒不只接受了許多慘痛的教訓,也繼承了光榮的“匹夫之責”。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盡管強悍者有著不可逆的話語權,但史書卻把榮光毫不吝惜的加在賢人儒士的頭上,因為歷史的厚重遠不是幾竿刀槍斧鉞可以輕易抹殺的。

              大唐盛世,從貞觀到開元,奐奐泱泱,不可復制。君子不逞勇,臣子善進言,民為重君為輕,好一筆重彩華章!想必唐太宗是個愛讀書的人,不然也不會說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樣睿智的話。當一個統治者善于集中智慧并以此照亮自己,他不想在史冊中留下美名都很難!智慧不是天然生就的,需要對知識不斷積累,提煉,總結,升華;知識從哪來,多讀,多思,多體悟。

              大家一直對趙宋頗有微詞,除卻版圖參差不怎么好看外,幾個皇帝的德性也略有不堪,然而整個宋朝的歷史卻并沒有黯淡無光。宋朝應該是個書香最濃的朝代,詩歌散文兩朵奇葩競相輝映,成就了多少名士大家!農家古巷,酒肆殿堂,唱出多少抑揚的文字;山間河畔,柳下道旁,誕生多少艱深的思想。遼人、金人、蒙古人,蠻語生澀,鐵蹄鏗鏘,放馬江南,流連忘返,但最終都在一片欣欣榮榮的文化里交代完了自己幽怨的短命之途。

              滿清一族,從大漠走來,沒忘記在馬背上帶上幾本書,沒丟下漢人幾千年積淀的治國思想,一路風雨,滿途坎坷。站穩腳跟后的劫掠總沒有將文字之獄發揚光大,最后還是枕在厚厚的傳統文化中睡了近三百年。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而書籍正是文化的一個載體。的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活樣式,各自具有各自的時代特征,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人的精神總是相通的。物質追求可以不同,精神追求卻何等相似!

              可我們現在都在追求什么呢?難道都那么不自覺的舉著一把明晃晃的利刃準備割斷母子相連的臍帶嗎?體之不存,毛將焉附!非得等到有一天,我們哭著喊媽的時候,才想起來自己已經早就失去了家園了嗎?

              唉,還是應該加些營養來養肥養壯自己,否則只能輕飄得隨波逐流了。

              習慣讀書

              我們遠離書本,不僅僅只是出版商的不幸,更是我們自己的不幸。

              生活可以現代化,閱讀確應歸屬于傳統。書卷永遠是人類不可缺少精神糧食,她哺育我們健康成長;閱讀是一種美德,如同勤勞節儉誠實善良一樣讓世界充滿迷人的芳香。

              心中總有一幅醉人的畫面:月光幽幽,蟲鳴唧唧,青燈古卷,把握沉吟。一襲長衫兩蹙眉,伏案吟喔穿古今,那份恬靜雅致,那份淡泊超然,為天地生輝,為人間添彩。

              文字凈化心靈,閱讀塑造美麗。清淡的墨香,靜謐的氛圍,澄澈的心境共同組成閱讀的三維空間,當我們置身其間,猶如清風拂面,天籟繞耳,芝蘭浸身。如果閱讀遠離了功利,只是內心的訴求,那么才會沉淀出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果閱讀為了實用,只是討得生活的工具,那么身體必定為之所累,心神必定難以升華。

              閱讀可以兼收并蓄,但必去粗取精;閱讀可以偏好一味,但必遍嘗百席。閱讀可以高屋建瓴,但必敬待草根;閱讀可以不拘一格,但必付諸內心。

              閱讀忌盲從,忌棒喝,忌無動于衷。心有桿秤,方量重輕。

              案頭一卷書,枕邊兩頁紙,閱讀應該成為習慣。于閑暇時享受悠然自樂,于忙碌間銷蝕世事紛爭。

              網絡不是最好的閱讀場所,亂花漸欲迷人眼,是非太多,場面太雜;浮躁卻是最大的閱讀障礙,下不去就無所謂升上來,浮于面就無所謂沉于底。

              如果你想把自己與動物區別開了,別忘記閱讀;如果你想把自己與大眾區別開了,別忘記閱讀;如果你想把靈魂與肉體區別開來,別忘記閱讀。

              給自己制造一點智慧吧,給自己增添一份魅力吧,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吧!

              書內書外  

              最近拾得一本書——《隨園詩話》,書名兒上中學就聽說了,記得老師教學《黃生借書說》時就反復強調袁枚的這本筆記。可惜無處尋來,即使覓得也鮮有時間讀它,讀了也絕對參悟不透。我們對經典作品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一個名稱上,具體內容不明就里。所以滿腦子目錄,找不著下家。但真等到了一書在手,卻總會尋些借口來搪塞,作為不能卒讀的理由。豈止讀書,大凡做事為人莫不如此,明明可以做到,就是百般推脫,萬般無奈,似乎自己總有說不盡的苦衷。于是就這樣眼看著自己的青春彈指而飛,眼看著自己的靈慧殫竭而亡。

              袁枚崇尚性靈一說,有前明公安遺風,盡管他一意洗脫這種關系,但仍然沒有走出袁宏道的陰影。一個人再聰明,悟性再高,也總有迷失的時候,只是自覺不到罷了。就好像我們常常標榜自己淡看了一切,脫俗的徹底,而其實呢,不還仍然為一些蠅頭小利而夜不能寐。袁枚對詩歌的理解可謂精到,有意的創作,隨意地吟詠,無不體現靈性,但他對自己的認識是否深入,讓人難以猜度。身為隨園主人,隨意率性倒是真的,然而一參起禪悟起佛,我就懷疑他對現實不夠投入。一個人遠離現實便是逃避,選擇逃避就是消極。現實生活中,我們或許因為一些事不愿為,一些人不愿得罪,所以選擇了明哲保身,但我們就因此淡忘自己的理想追求么?自以為清醒只是糊涂得明智些而已,難得糊涂就更是自我安慰了。就好像袁枚,明明踩著別人的足跡一往無前的走著,卻偏偏懷疑這條路不適合自己,這是聰明還是糊涂呢?

              當然,對人要求高了,未免不近人情。“性靈 ”一說的意思便是“直抒胸臆,表現性靈,辭貴自然,強調獨創”。既然寫詩作文崇尚自然而然,無拘無束,那么做人也必定得遵循這個意思,所以就不會刻意追求什么了。可是我實在想不通,這個極端放大的自己就那么值得我們推崇嗎?那豈不是會被他人以顧影自憐或自高自大而詬病?

              書,我慢慢的讀著,謹慎的思考著,倒不是想作詩,才力有限,只是在考慮如何做人,這才是第一要解決的。

              附詩話若干共享:  余每作詠古詠物詩,必將此題之書籍,無所不搜;及詩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常言: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勢而不逞也。  余嘗語人云: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則任事有余;志小,則愿無不足。  詩,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為則為之,我不欲為則不為。原未嘗有人勉強之,督責之,而使之必為詩也。是以《三百篇》稱心而言,不著姓名,無意于詩之傳,并無意于后人傳我之詩。嘻!此其所以為至與!今之人,欲借此以見博學,競聲名,則誤矣!  人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

              有書壓枕

              愛讀書的人不大喜歡看新聞,新聞太鬧騰。讀書是件雅事,書沒拿起來的時候,得先就有適合讀書的環境氛圍,否則不如去看新聞。讀書是平息紛亂,過濾寂寞,是讓陽光不耀眼,讓夜色很安全;而新聞卻是沒事找事,而且事情一出來,非得讓你坐立不安心神不寧,不至于此誓不罷休——不看得你煩躁那還叫新聞么?

              最近沒讀書,不是沒有書讀,書柜,枕邊都放著,而且都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當初之所以舍得花去血本來購買,就是因為心里已經構想好了閱讀時迷人的畫面。比如,沐著日光浴去尋夢,披著夜行衣去穿越,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與游走的靈魂對話。不讀書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被喧嚷的世界打敗,被生活的藤蔓纏絡住難以逃脫,暫時做了現實的俘虜。

              雖然不讀書,但身邊有書也會踏實,書的存在有一種渡劫的暗示。

              無聊時,我的確會打開電視或者瀏覽網頁,把新聞一個接一個嫁接在我的理想之上。興奮時會把自己塞進新聞里,親身體會理想發出異芽帶來的災難。于是,在新聞泛濫的時刻,我偶爾會迷失自己。也就是說,當新聞成了我表達的主題,我基本上就向生活投降了。

              投降也許是明哲保身,但妥協并不意味放棄。有時我把這種妥協看作是歷練,或者用更動聽的詞語命名——以退為進。我一直想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在沉渣泛起時誕生一種新的理想,并用這個理想替代先前的理想。書本里存在的是光明與美好,或是讓你期待光明與美好,那里面走出的理想純粹而宏大,而且自始至終一以貫之。但現實不是如此,現實會讓理想長出枝椏,也會讓理想斷去根本;會讓理想膨脹成一包樹瘤,也會讓理想枯死如柴,這是書本沒有的功能。現實,在本質上是許多新聞的組合,如果你關注新聞,關注新聞背景,關注新聞產生的動機,你就會在每一條新聞里讀到欺騙與誹謗,看見破壞與摧毀,想到墮落與腐敗,之后你自然覺得現實讓人沉淪。理想就在這沉淪中產生變異的傾向,或者讓你生,或者讓你死。結果呢?我的妥協便是一退再退,最后只有進的計劃,沒有進的力量,而想像中新的理想因為一直找不到替代的機會而漸漸變得面目模糊。我覺得自己還沒有死的那么透徹,因為我總是留點時間給書本,依靠讀書汲取一點維生素。所以,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還能掌握一些泅渡的能力,以至于不被淹死。

              這個社會,鐘愛狂熱,排斥寂寞。雖然生活如死水一潭,但新聞卻風起云涌。可以說,因為生活的死氣沉沉,才造就了新聞的蓬勃生機。我的昨天如我的前天一樣,雖不是水平如鏡,但也波瀾不驚,我的今天可能也如此,一切都顯現出祥和安寧的征兆。昨晚,我覺得不能辜負這種來之不易的和諧,于是翻開枕邊的書。碰巧是Marcel Ayme的《穿墻記》,超現實的詭秘,讀著讀著就覺得身邊的安靜讓人惴惴不安,我不由自主的閱讀起網頁上的新聞,跟著我就返回了現實。

              海量的消息破屏而出,大的有世界性的災難,自然制造的是日本雪災,美國雪災,巴西洪水,人為制造的是朝鮮宣布單方面終止《板門店協定》,巴基斯坦的恐怖爆炸;小的有幾個兩會代表口無遮攔的大放厥詞,大學生為慶祝女生節掛出“你是我心中的東方不敗,讓我替沖哥來好好愛你”的雷人橫幅,諸如此類,熱鬧非凡,人間煙火之盛匪人所思。霧瘴也好,硝煙也罷,今夜算是清凈不了了。

              但事實卻是,在閱讀中我困倦了,不久就進入了夢鄉,而且一覺睡到天明。伴在我枕邊的是那本微皺的我還未讀完的書,天亮時她顯得寂寞而傷感。

              以書渡劫

              我也算是個對書有感情的人,雖不至于嗜書如命,但枕邊總會放著兩本壓著胡思亂想的苗頭,好叫自己的夢不那么漫無邊際。一個教書的,不該忘記立身之本,雖說讀書已經不是什么正經事兒,可欲教自己正經些還是得多讀讀書。如今的先生們,上課讀教材,下課改作業,擠點兒時間搞教研,忙得很。好不容易有了點兒閑暇,便再難對書本感興趣,要么娛樂散心,要么磨尖了腦袋搞創收。

              現代生活,原是不需要書的,柴米油鹽書本里生不出來,房子車子靠書本換不來。老祖宗說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已經過時了,再者說那不是叫我們讀書,而是叫我們啃書。這倒應了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那句話。那本是一句鼓勵人的箴言,但若真個如此的饑不擇食大口吞咽,最終消化不良是難以避免的。讀書絕不是那回事,書籍雖說是全人類的營養品,可我們得有選擇的滋補,若將你補成了“濁物”,豈不貽害了自己。讀書該是一件雅事,雖不必在讀書前要沐浴更衣熏香燃燭,最起碼得有個淡泊的心境吧。我們有些人偶爾想起了閱讀這件事,也不過找幾本閑書來充數,似乎這也可以滿足自己高雅的虛榮,那不過是自欺欺人。

              教師對書的態度尚且如此,余者就更不用提了。若不是職業需求,能夠讀下去書的人實在很少。可讀書若只是為了工作,那就不是讀書,而是努力學習了。能夠學習當然是件好事情,不管是為了提高自己,還是帶著一點點功利,終歸是上進了。怕只怕,有些人連專業書籍都不愿意看,糊里糊涂的工作,那倒是令人絕望了。教師不研究教材教法,醫生不研究癥狀療法,軍人不研究戰略戰法,大家都把時間留給茶米油鹽車子房子,或者都想著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那么也不怪產生那么多所謂的狗屁專家了。

              當然,我所謂的讀書,絕不是這類的專業型閱讀,而是指普通意義的閱讀。專業閱讀不可貴,可貴的是大眾閱讀,是那種摒棄了一切物質的私心雜念的閱讀。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絕不是值得稱頌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人絕沒有高尚的理由。

              說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讓一個人安下心來讀書,只是不愿讀書的人的借口。精神迷亂的人,不會有安靜的時間,也不需要安靜的時間。安靜,與他們而言,是貌似死亡的休克。一旦讓他們突然的安靜起來,是比死還難受的。但是,對于人來說,真正的死亡卻是喧囂,是無止無休的聒噪與勞碌。人類誕出書籍,是自救,是在身體里還原出靈魂,是對迷亂的精神有效地鎮壓與疏浚。

              愛讀書的,不愛讀書的,有一種共識:書籍是神圣的。這種共識,源于人類渴望凈化心靈的需求。販夫走卒也罷,官迷祿蠹也罷,盡管逐利追名不舍日月,但對讀書人也還是心存敬畏。只是他們誤入迷途,積重難返罷了。

              我們不必追查慫恿我們拋棄閱讀的元兇,只需找回自己閱讀的自覺性就行了。這種求生的自覺,每個人都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被潮流裹挾,被巨浪吞沒,總有一些人掙扎著,泅渡著,一心一意做那只涅槃的鳳凰。

              我們可以感嘆寫書的人比讀書的人多,可以埋怨自己被那么多無聊的文字戕害,但我們仍然需要書本鎮邪,需要閱讀渡劫。

              不是所有的愛都是美好的,但我們需要愛。就是這個道理。

              好書堪讀

              說來慚愧,四部古典名著我至今沒完整的讀一本。這于我而言,確乎不應該,且不說是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只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來講,就是明顯的失責。平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作品,四本書名常掛在嘴邊,而且也頗能侃談些書中人物情節,殊不知得來的途徑皆為旁門。至于原著,自以為了解了大概就再也不愿費時費力去閱讀了。想來大部分人如我,雖說有些熱愛讀書的習慣,但對于業已熟悉的內容總是不愿細讀慢品的。于是,讀書就成了消磨時間的手段,與豐富識見陶冶情操培育涵養幾乎搭不上界了。

              我手頭的書也有不少,零散的放著,連個像樣的書柜都沒有。有時解嘲說:拿起來方便,摸到一本是一本,省得挑揀,而其實是我并未注重閱讀這件事。往往是一本書讀到哪兒都記不清,再拾起來時還得先檢索一番,以便銜接上。一本書讀完,就那么隨意一放,再找起來毫無印象可言。如此讀書,自由散漫,以至于書讀了不少卻似沒讀過幾本,腦子里了無痕跡,最后只賺得個讀書的名兒。

              讀書原本不是正經事兒,所以它只能加塞兒存在著。有時是忙里偷閑,有時是無事生閑,有時是難得清閑,于是才想到了讀讀閑書。只看這一個“閑”字,就顯得不務正業。人家都擠著時間磨著腦袋往經濟社會里鉆,找尋著滋潤自己的途徑,誰還肯荒廢著青春時光泡在幾個干癟的文字里,弄得自己長吁短嘆感花恨鳥悲天憫人呢。再者說,家常里雜七雜八的事兒太多,保不準就會被那個誰淋你一臉口水罵你偷懶找惰呢!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豈不是自尋不是,自討苦吃?

              雖說如此,書還是該讀的。過日子,可以糊糊涂涂,將將就就,但做人卻斷不能將就糊涂的。不說書是解救自己出苦海的良方,只說讀書是給自己化緣的缽盂。人這一生,多災多難,顛沛流離,想找個好的歸宿實在難得很。若不能錦衣玉食善始善終,做個不被別人閑言碎語淹死的飽漢子還是有點希望的。

              我之讀書,一半為了衣食,一半為了興趣。工作的性質決定我須博覽多識采精擷華,雖不必妙語連珠出口成章滿腹經綸,但總不能拙口拙舌不知所云誤人子弟吧。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換取衣食而已,所以為的還是私心。我絕不會拔高自己,給自己冠以“高尚”、“奉獻”的帽子來彪炳自己的春秋之功。無論是誰,在大道未行之時都只能先為衣食有安而暫且奮斗著。那些動輒以榜樣模范人杰標榜自己的人,欺世盜名罷了,難不成等著他們來行大道,公天下?若吾等果如此幼稚單純,我們必得無限的失望下去,一直到絕望為止。

              興趣無所謂優劣。撫琴歌謠,博弈抹牌,懸絲垂釣,遠足賞勝,各有各的樂趣。好聲色而不犬馬,耽意趣而不沉溺,總是可取的。靖節先生性嗜酒好讀書著文自娛,有俗有雅;毛先生情鐘于紅燒肉常常大快朵頤固然露其莽相,但他飽讀詩書運籌帷幄絕非莽夫所為。可見,人之興趣,不一而足,但須有陶冶情操的功用,若因興趣傷了自己又或誤了他人,自然當慎之,止之。讀書,當是最可陶冶情操的興趣了。讀書,并非只為文字而去,文字是表飾,讀者所作工作應是由表及里,去偽存真。讀書,讀的是人,是人性,是是非善惡。及此,方為真讀書,讀真書。

              我一直想真讀書,無奈心不靜意不寧,只掛了個讀書的幌子,實虛度了韶光。似是而非的讀書差點兒將我引入歧途,至今我似乎都在道聽途說中度過。如今回想起漸已逝去的美好年華,遺恨不已。或是良心發現,我才將決定認真的讀兩回書。于是找來經典,從四大名著讀起,從而給自己一個交代。

              書無貴賤  

              我這一本《紅樓夢》是盜版無疑——紙質差,字體小,錯處多,渾身斑斑的劣跡,幸好它還是本書,不然一無是處了。既如此,當棄之如敝屣的。奈何其價錢便宜,對我這樣一個只讀書不藏書的人來說,盜版書的優勢自然凸現出來。

              買書花錢總是讓人心疼的事兒,鈔票當是為衣食住行服務的,缺啥買啥花起來才會不用心疼,既然日子要過得周正,必得狠心一點。書,當然不在缺的行列,如今這玩意兒沒多大用處,枕著睡覺還硌人腦袋。所以,我肯花幾個小錢買粗制濫造的就算很慷慨的了,我才不管什么知識產權呢!至于說我是助紂為虐,給盜版商銷贓,我可承受不起。人家圖利,我們圖省錢,大家一個思想核心,不存在誰是誰非。不是我是非觀念不強,而是這本不是件大事兒,說到底不還是誰得利誰吃虧么。這世上吃虧的人多了去了,又何必在乎多添上幾個呢?說實在的,我們還得感謝這些個違規分子,起碼他讓我們掏錢的時候不會有割心割肺的痛。買的人多了,得利得的人就多了,花最少的錢讓國人的思想武裝起來,應該不是壞事兒。要怪就怪有人讓那么多人生活得捉襟見肘只顧著豐富物質而顧不上灌溉精神花園了。

              傳播文化本是國家政府的事兒,既然國家政府財大氣粗,又有操縱市場的能耐,為何不憐惜憐惜那些大力弘揚文化的著書人和急于接受文化的讀書人,整個惠民補貼的小政策啥的,問題不就解決了么。如果書商們無利可圖,盜版還有什么意思?當然,我這是說夢話了。讓你有得書讀就已經很不錯了,沒怎么焚書禁書,已算仁慈,別再異想天開的讓他們送書給你了。看來,繼續讀盜版書是難以避免的。累就累點兒吧,好歹也可以鍛煉鍛煉腦力,一邊讀書,一邊糾錯,樂亦無窮也!

              話說回來,誰不想看正版書呢!多的不說,就那精美的模樣,就令人愛不釋手。雖說知識不用那么刻意裝潢,但人還是有一點兒虛榮的。手里有那么一本面容可人的書,一種文化人的自豪感就出來了,讀書也自然理直氣壯起來。裝幀精美的書,就能給人撐起面子,哪像盜版書,提溜在手里像是偷來的不好意思被人發現,更不用說閱讀時能有好心情了。或許,書也是講究門當戶對的,什么檔次的人就該擁有什么檔次的書吧。可是,這樣一來,書豈不是也階級起來。

              我這話似乎沒啥道理,熱愛讀書的人是不會在乎金錢的,在乎金錢的似乎也不怎么愛讀書。愛書與愛讀書不是一碼事兒,愛書是喊口號做樣子,愛讀書是真賣力講實干。喊口號,當然要求新求精求影響力,真賣力則默默無聞親力親為不舍晝夜。所以,任你正版盜版,任你價高價低,碰到一本好書,愛讀書的該買還是要買的。至于心疼,只是思想在斗爭過程中產生的后遺癥而已,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的。對書的態度,其實就是對人生的態度,人生不需要裝扮,只需要真實。能禁得住風吹雨打冰刀霜劍,人生自然輝煌,又何苦處心積慮的為自己涂彩鑲花穿金戴銀作那么多假的光芒呢?

              想起讀古典精品,只是良心發現,與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搭不上界。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憑借我們這些凡人薄力,絕不會搗江翻海,甚至連漣漪微瀾都不會泛起。一潭死水終映不出天藍云白,且游出來透透氣罷了。恰巧碰見書攤上有一套這樣的書,一摞二十本,雖一身瑕疵,仍覺得厚重,于是選了幾本。還好,一本十余元,不值一包煙錢。我這樣將雅事做俗,實屬無奈,讀書人又有幾個不俗的呢?至于書中的種種錯漏,我只當社會的病變了,歷史都一直在錯,又何必計較文字,心中自明也就夠了。(本文于2023年8月13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