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嵇康系列之別具一格的詩文作家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嵇康         時間:2022-08-04         點擊量2356

                嵇康與阮籍是曹魏正始時期文學的代表。劉勰說:“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顯然在劉勰看來,嵇康長于文,阮籍長于詩,兩人各領風騷。

                所謂“師心以遣論”,當指寫文章不受任何拘束,心里想什么就寫什么,是“言為心聲”的反映,這與后人評價建安文章,尤其是曹操散文“清峻通脫”有相通之處。

                嵇康最有名的文章自然要數《與山巨源絕交書》,稱得上是“師心以遣論”的典范。山濤雖是嵇康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可當山濤因為自己升了官,就向朝廷推薦嵇康出任自己的原職,這一下可把嵇康惹火了,他幾乎是怒不可遏地立即寫了這封書信,表示要與山濤斷交。

                在嵇康看來,山濤此舉簡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對他的侮辱。本來,他對山濤的升遷就“惕然不喜”,誰知山濤竟然“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彎刀,漫之膻腥。”還要把朋友也拖進鮑魚之肆,使朋友也沾上一身的膻腥味。他借《莊子》中的故事,譏剌山濤“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意思是說你喜歡做官那是你的事,別以為我也象你一樣喜歡那臭不可聞的“腐鼠”,并一再聲明人各有志,不可相強。特別是其中的“七不堪”與“二甚”,既宣示了自己的特立獨行,同時也無異于是對當時官場的有力揭露。

                文章措辭尖銳,語言犀利,行文暢快淋漓,讀來讓人血脈噴張。好在山濤理解自己朋友的真實用心,明里諷刺挖苦自己,實則是要撇清自己與作者的關系,免得一旦出了問題而殃及池魚,所以有人說嵇康寫這封絕交書是為了保護山濤。正因為這樣,所以后來嵇康因呂安案牽連被殺,山濤未受任何影響。也因為朋友間的相互理解,所以嵇康臨死前把十歲的兒子嵇紹托負給山濤,而山濤也不負所托,終于把嵇紹培養成一代忠臣。然而文中把朝廷的官位說成是“腐鼠”,自然是大大地得罪了一手遮天的司馬氏,因此惹得司馬昭“聞而惡焉”,而鐘會則趁機落井下石,誣陷嵇康“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從而招致嵇康的最終被殺。

                與此相類的還有《與呂長悌絕交書》。如果說嵇康與山濤絕交是做表面文章,實則是為了保護朋友,那么這封絕交書倒真的是要與呂巽絕交。因為呂巽的為人與山濤絕不能相提并論,山濤雖然喜歡做官,但為人卻是個謙謙君子,而呂巽則是個衣冠禽獸:他迷奸了弟媳婦,反而惡人先告狀,誣告弟弟呂安打罵、虐待母親,致使弟弟呂安被捕下獄,并最終被殺。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本是要好的朋友,當初呂氏兄弟反目,嵇康還熱心調解,可這次得知呂巽逆行倒施,他真是氣極了,于是寫下這封絕交書。

                信中雖然說“古之君子絕交不出丑言”,沒有詛咒謾罵之語,但也直指呂巽誣陷弟弟呂安是“包藏禍心”,聲明要與對方劃地絕交“從此別矣!臨別恨恨”。

                這封書信篇幅雖然不長,但卻短小精悍,猶如匕首投槍字字見血,使對方無所隱避。如果說嵇康的因受牽連而被殺,是基于他“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性格,那么最為直接的原因則是這兩封絕交信,尤其是后一封。呂巽已是司馬氏的的鷹犬、爪牙,你要與他斷交,并罵他“包藏禍心”,呂巽、鐘會之徒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必然要除之而后快。這樣,嵇康的死自是無可避免了。

                魯迅說:“嵇康的論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舊說反對。”這主要是指嵇康“論”一類的文章 。在《嵇康集》中題為“論”的文章數量不少,凡九篇,給人的印象的確是“思想新穎”,其最大特點就在于“往往與舊說反對”,推翻舊說,提出新見。其中突出者如《聲無哀樂論》、《管蔡論》、《明膽論》、《難自然好學論》等。

                《聲無哀樂論》一篇是中國音樂理論史上專論音樂性質、特點的理論文章。作者主要針對儒家“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以禮樂助教化的說法,提出“聲無哀樂”的見解,認為“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然則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二物之誠然,則求情者不留觀于形貌,揆心者不借聽于聲音也。”顯然作者看重的是音樂的審美功能,而非教化功能,從而否定了儒家的“禮樂教化”說。

                關于周成王時的管叔、蔡叔之亂,史書上早有定說,幾乎都眾口一詞指責二人是叛亂。嵇康則反對舊說,認為管叔與蔡叔并非不忠于周天子,只是因為周公攝政,二人相隔太遠,不明了情況,以為周公擅權,故起兵聲討,所以文章既肯定周公的平叛,也肯定管叔、蔡叔對王室的忠貞。

                關于人是否自然好學的問題,一般人都認為人生而好學,可嵇康的看法則截然相反,他寫《難自然好學論》就是要打破世俗之說,還人性以本來面目。文章開宗明義,就一針見血指出人性的本來特點,即“夫民之性,好安而惡危,好逸而惡勞。故不擾,則其愿得;不逼,則其志從”,好逸惡勞,坐享其成,這就是人性。因而人的好學往往有其原因,或是“困而后學”,或是“計而后學”,都有著明顯的功利目的;要說“自然”那就是人的“欲望”。文章不僅探討了人是否好學的問題,還深入分析了人性的特點。

                嵇康的文章好就好在“師心以遣論”,決不人云亦云,能直抒胸臆,敢于說心里要說的話,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所以魯迅說:“這‘師心’和‘使氣’,便是魏末晉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滅后,敢于師心使氣的作家也沒有了。”

                魏晉之時,談玄之風開始興起,到了東晉,文人們只曉得空談,已經寫不出洋洋灑灑的大文章了。嵇康、阮籍則不同,他們雖然也談玄論道,卻胸有錦繡,筆走龍蛇,寫起文章來肆意揮灑,動輒數千言,甚至長達萬言,兩漢文章的風采又再度重現。象嵇康的《答難養生論》長達數千言,而《聲無哀樂論》更是長達萬言,文章雖長,卻文無贅語,行無阻滯,猶如長江之水浩浩蕩蕩,奔騰向前。

                嵇康詩不如文,也不如阮籍,大概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雖然如此,嵇康之詩仍有其特點和成就,就正始詩壇而論,他至少名列第二。

                就詩體而言,嵇康與阮籍截然不同,他雖也作五言,卻長于四言。在他的六十二首詩中,四言計三十八首,占總數的百分之六十,這在魏晉詩人中是很少見的。此前只有曹操善作四言,可謂使四言詩重放光芒。東漢以后,五言成為詩歌中最有滋味者,凡詩中大家都以作五言為主,四言逐漸被人們冷落。嵇康在這個時候大量創作四言詩,實有重新光大四言詩的意義。

                嵇康的四言詩風格迥異于曹操。曹操的四言詩蒼涼悲慨,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并且顯示出政治家的特有風度,是建安風骨的典型代表。嵇康的四言則不大關注現實,更多地是個體境遇、情感的表露,也無蒼涼悲慨之象,倒是充滿著理想與希望。象他的《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五:“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可盡言?”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理想生活圖景。即使是作于獄中的《幽憤詩》也無太多的愁苦之音,仍在設想著出獄后要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與阮籍詩相較,嵇康之詩少了些苦悶、傷感和憂懼,多了些輕松、悠閑和適意;少了些隱晦、曲折和深奧,多了些明朗、清新和通俗。他不象阮籍整天愁眉苦臉,心事重重,總擔心什么時候會遭遇飛來橫禍。你想,他有那么大一片竹林,這就是他身體與精神的寄托。他可以在這里與朋友一起打鐵,一起飲酒,一起賦詩,一起彈琴高歌,一起談玄論道,正象他自己的竹林詩句所題的:“竹林深處有籬笆”“篁篁有節聚七賢”,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還真有點詩情畫意呢。加上他深受老莊思想影響,不計世事榮枯,不管進退出處,唯愿優游林下,皈依自然,自然比阮籍活得輕松自在,所以他在詩中說:“攜我好仇,載我輕車,南凌長阜,北厲清渠。仰落驚鴻,俯引淵魚,盤于游畋,其樂只且。”“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阮籍因為有一種懼禍心理,所以作文賦詩都比較謹慎,不敢大膽直言,總有點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的味道,因此在阮籍的詩文背后總掩藏著某些東西,叫人看不清、道不明,這就形成了他隱晦曲折的詩風,讀他的詩確實有點象猜謎語,正如劉勰所說:“百代之下,難以蠡測”。嵇康就不同了,他的性格本與阮籍不同,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是個典型的直腸子,既如此,他也就用不著在詩中掩掩藏藏了。所以讀嵇康的詩,除了典故之外,人們很少有理解方面的困難。象《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八“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壽?思欲登仙,以濟不朽。攬轡踟躕,仰顧我友。”除了“踟躕”一詞稍許生疏外,全詩稱得上是明白如話。

                也許有人會說詩貴含蓄,詩意說得隱晦曲折一點有什么不好,但你可別忘了唐詩淺,宋詩深,而人們喜歡的卻是唐詩。阮籍詩深是因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客觀上的確給后人的理解帶來了障礙,嵇康能把詩寫得清新,明快,通俗易懂,是應該得到肯定的。(本文于2012年4月25日發表于中財論壇)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