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汪曾祺筆下的“四川”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rsjby         時間:2019-04-24         點擊量8739

                汪曾祺的散文題材,就地域論,主要集中在生養地故鄉高郵、讀大學時的云南昆明、下放地沽源、居住時間最長的北京。偶也涉及其他地域,多是游蹤所至,比如:1982年的《天山行色》《湘行二記》,1983年的《菏澤游記》,1984年的《隆中游記》,1986年的《地靈人杰活淮安》《索溪峪》,1987年的《泰山拾零》,1988年的《嚴子陵釣臺》,1989年的《皖南一到》,1990年的《初訪福建》,1991年的《初識楠溪江》,1993年的《金陵王氣》等;比如:在美國愛荷大學作訪問學者時寫的系列散文“美國家書”等。
                1992年,汪曾祺寫過一篇《四川雜憶》。憶及他到過的成都、眉山、樂山、洪椿坪、北溫泉、新都、大足和他印象深刻的川菜、川劇。1992年的四川,包括重慶。因此,汪曾祺的《四川雜憶》里,寫到了現已不屬四川的北溫泉、大足。
                對成都,汪曾祺有一句概括性的話:“在我到過的城市里,成都是最安靜,最干凈的。”也到過不少城市,反復比較,覺得汪曾祺這句話很能概括成都的特點。只是,應將“安靜”與“干凈”掉換位置。干凈,是成都的外在表現。安靜,才是成都的內在氣質,成都的城市特征。雖然古語有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雖然成都是辛亥革命的肇始地,雖然劉結挺、張西挺治下的成都折騰得非同一般,但成都給人的總體印象依然是安靜。安靜,體現在成都人身上,便是“舉止言談都透著悠閑”,即使“這種悠閑似乎脫離了時代”。一杯蓋碗茶,一把竹編椅,一個人或兩三人,躺坐錦江邊,喝茶,看江水湯湯,白云悠悠。茶老板也不殷勤,給一壺開水,讓你自己續,由你坐到天色漸暗,由你看著斜暉脈脈。即使華燈遍布,他仍然會靜靜地躺在竹椅上,不理你。直到你起身,走遠,他才慢吞吞站起來,慢吞吞收拾,關張。你的悠閑,他的悠閑,互相映襯,彼此烘托,把汪曾祺筆下的“安靜”詮釋得再好不過。怪不得,張藝謀到成都后,要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汪曾祺寫眉山只寫三蘇祠,寫新都只寫升庵祠。這,不奇怪。因為,眉山、新都,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蘇軾蘇東坡的眉山,楊慎楊升庵的新都。蘇軾是古中國文學史及至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其詩詞、散文、策論,領風氣之先,是千古傳誦的佳作。他門下四學士,也是宋代學人里的頂尖高手。汪曾祺看到三蘇“祠中有個陳列室,搜集了蘇東坡集的歷代版本,平放在玻璃櫥里。”大為贊賞,說:“這一設計很能表現四川人的文化素養。”四川地處內陸,雖常自成一統,但自秦漢以來,一直受漢文化熏染,再加之天府之國的富足,耕足之余,自然要讀書習文,整體的文化素養也還算可以。汪曾祺看到升庵祠“正準備為楊升庵立像”,他從陳老蓮所繪的升庵醉后圖看,楊升庵是個“魁偉的胖子”,覺得“在桂湖之側樹一胖人的像,也不大好看”。胖人的像,“樹”在升庵祠里“不大好看”,這一感覺,襯托出汪曾祺特有的文人品味。文人,似乎應該清癯高挑,長衫飄飛,儒雅俊逸。豈能胖?按孔乙己的腔調:豈能胖如屠戶哉?汪曾祺特別看重楊升庵,除《四川雜憶》外,1987年還專門創作過兩篇與楊慎相關的散文:《楊慎在保山》《鋃鐺》。一直以為,古時的四川,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文人,也就蘇軾和楊慎了。汪曾祺是否也如此看,或許從他的文里可以窺知一二。
                到四川,必游峨嵋,樂山,大足。樂山,汪曾祺只寫大佛,只寫司馬光的題詞:“登山亦有道,徐行則不躓。”汪曾祺說:“我每逢登山,總要想起司馬光的摩崖大字。這是見道之言,所說的當然不只是登山。”這樣的感慨,在汪曾祺的散文里經常遇到,算是汪曾祺散文的特色,以小見大,由此及彼,意在言外,讀者怎么理解,都可以。寫峨嵋,只寫在洪椿坪遇到的“兩個五臺山來的和尚”以及他“與一個本廟的和尚閑聊”的內容。雖只是旁觀的敘述,并不探討佛法,也不作評論,但依然可以讀出汪曾祺作為“文士”對“佛”的態度。大足,寫得較詳,既有對石刻的總體評判:“其特點是清秀瀟灑,很美,一種人間的美,人的美。”也有對具體雕像的描繪:“‘媚態觀音’像一個腰肢婀娜的舞女。”“‘十二圓覺’衣帶靜垂,但讓人覺得圓覺之間,有清風滾動。”“千手觀音我以為是個奇跡。那么多只手(共一千零七只),可是非常自然。”“于有限的空間造無限的境界,大足的佛涅槃像是一個杰作!”大足石刻,與敦煌、龍門、云崗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因創建時代較晚,又是個人主持,自有其不同于其他三處的特點。其精致、秀美、意境,多有新意,多人間情態,令人備感親切,是“一種人間的美”,是一種“人的美”。
                四川是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之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遍布,或鬼斧神工,或鐘靈毓秀,都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值得稱道處。《四川雜憶》里沒有“憶”及都江堰、九寨溝。或許,汪曾祺沒有去過;不然,他不會不留下書寫“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和“美麗的童話世界”的文字。
                《四川雜記》的重頭戲是川菜、川劇。
                汪曾祺說:“川菜尚辣。”關于辣,汪曾祺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們劇團到重慶體驗生活,天天吃辣,辣得大家駭怕了,有幾個年輕的女演員去吃湯圓,進門就大聲說:‘不要辣椒!’幺師父冷冷地說:‘湯圓沒有放辣椒的!’”只要寫到四川菜,只要寫到辣,汪曾祺都要講這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值得商榷,在四川,湯圓有時也放辣椒。四川的湯圓,有甜、咸之分。甜湯圓,是傳統意義上的湯圓。餡以紅糖、白糖為主,佐以花生、芝麻、核桃、杏仁、玫瑰等。甜湯圓做成乒乓球大小,吃時用煮湯圓的原湯,講究的在湯里加點白糖。咸湯圓,也時有人吃。精瘦肉剁茸,佐以鹽、生姜、青蔥等為餡。咸湯圓做成長條狀,吃時湯另加佐料。吃清湯的,加油、姜、蒜、蔥、花椒等;吃紅湯的,還要加辣椒油。一層紅紅的辣椒油飄浮在碗里,湯圓吃進嘴,糯、香彌漫,辣、麻交錯,特別有味道。還有人將湯圓先油炸,佐榨菜炒著吃。不怕辣的,還要加干辣椒。四川人,不管什么食品,只要愿意,都可以放辣椒,湯圓也不例外。說完辣,汪曾祺還說:“川味辣,且麻。重慶賣面的小館子的白粉墻上大都用黑漆寫三個大字:‘麻、辣、燙’。”川菜味道,豐富不離麻辣之宗,奇特卻又變化萬端,其他菜系,無法比。汪曾祺筆下“幺師父冷冷地說:‘湯圓沒有放辣椒的!’”雖只說到常規,未及特殊,但汪曾祺對川菜麻辣的整體特點的把握還是準確的。
                對川劇,汪曾祺評介頗高:“川劇文學性高,像‘月明如水浸樓臺’這樣的唱詞在別的劇種里是找不出來的。”“月明如水浸樓臺”的好,除意境外,好在煉字,最好的或許是“浸樓臺”之“浸”了。這樣的好,別的劇種是否真找不出來,孤陋寡聞的我不能肯定。但汪曾祺敢這樣說,想必有他的道理。“川劇喜劇多,而且品位極高,是真正的喜劇。川劇喜劇的詩意跟語言密不可分。”喜劇,令人捧腹。若要人人都懂其可笑之處,必須通俗。通俗與詩意,往往對立。但川劇喜劇里卻有詩意,有點不好理解,難以想象。“川丑都有書卷氣。”“川劇有些手法非常奇特,非常新鮮。”“真正有意識地運用‘間離效果’的是川劇。”這些評價,都非同一般,很有高度。但汪曾祺并不滿足,還將川劇與另外一些劇種進行比較。在書寫川劇的文字起首,他說:“有一位影劇才人說過一句話:‘你要知道一個人的欣賞水平高低,只要問他喜歡川劇還是喜歡越劇。’”寫到川丑的書卷氣時,汪曾祺說:“川丑不像京劇小丑那樣粗俗,如北京人所說‘胳肢人’或上海人所說的‘硬滑稽’,往往輕輕一筆,使人越想越覺得好笑。”汪曾祺筆底之意,很明顯:越劇不如川劇,京丑不如川丑。沒認真看過川劇(想看,也很難看到),沒認真讀過川劇劇本(專門的川劇劇本,不好找),對川劇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得而知。但汪曾祺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又曾經是現代京劇《沙家浜》的主創人員,他對戲劇的評判,不會錯多遠。
                四川,是汪曾祺游蹤之一處。《四川雜記》,是他“雜亂”的“回憶”。汪曾祺對四川的書寫,不成系統,只是蜻蜓點水;也不深入,多為浮光掠影。但認真讀,仔細分析,《四川雜記》卻有一以貫之的主題:人文。汪曾祺看重的,是四川地方景物、地方特色里蘊藏的文化內涵,以及這些文化內涵里的人文特質。這,也是汪曾祺的游記不同于其他游記的地方。

              原文鏈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33530-1-1.html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