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農忙假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匡建華         時間:2023-07-25         點擊量366

              土家山寨氣候溫潤,陽光充沛,土地算不上肥沃,但還是適合小麥的生長。每年五月底六月初,是小麥收獲季節,是一年中農村最為繁忙的日子,是希望的田野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說到農忙假,現在的許多學生不僅沒有經歷過,可能大多沒有聽說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學校的學生大都“享受”過這類假期。那時我正在讀小學、初中,每到收麥時,學校會統一放“農忙假”,大約是一周的時間。

              “農忙假”是學校專門為農村的學生和老師設立的假期,便于回家幫忙勞作。這個假期不像別的假期那樣,有著令人期待的“度假”,反而是意味著比校園生活更加忙碌、辛苦、勞累。

              學生們回到所在的生產小隊報到,小隊長會指定一名高年級學生當組長,第二天就開始收麥了。記得當時割麥基本學生娃娃們包了的。有時不單純是為家鄉收麥,記得讀初中時,班主任還帶著全班同學就到學校附近的一個隊去割了一天麥子,鄉親們為了感謝我們,晚上不僅改善了生活,還請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    

              在一周的農忙假中,正是天氣比較熱的時段,只好打早工,每天早上天剛亮,田野里就傳來腳步聲、歡笑聲和哧哧的磨鐮聲。有時我起床遲了,來不及吃早飯就下地勞動了。早上割麥雖天氣涼爽,但露氣太重,麥稈非常柔韌,要割的話,也很是費勁;中午時分麥稈雖被曬得焦脆,鐮刀輕輕一帶就能割斷,但太陽像懸在頭頂的火球,火辣辣地炙烤著,陣風掠過,熱浪滾滾,烘得人口干舌燥。汗水早已濕透了衣衫,我有時干脆挽起袖管,夾雜著浮塵的麥芒子刺在胳膊上,癢疼癢疼的,再加上不斷冒出的汗水,那段時間前臂滿是紅疹。

              中飯一般是下午一點左右,回家扒上幾口飯,趕緊再去田里,如天氣過于炎熱,下午要三四點鐘才會上工。至于捆麥、運麥、堆麥那自然是大人的事,等到大人忙完,已是晚上九點多了。每次放農忙假,開始兩三天累得夠嗆,雙腿像灌了鉛似的,彎腰時間長了,腰部酸痛的厲害,勞作期間休息時,就是躺在麥地上也感到十分舒適。有時和大人說起,他們會笑嘻嘻地說,你們娃哪有腰啊。晚上收工回到家里很早就到床上睡了。不過,三天后就好多了。

              收回來的麥子放在保管室前面的打谷場上曬上幾個小時,下午用自制的木連械打下麥粒,大多是中年婦女站成一排,很有節奏地拍打著麥穗,大家嘴里拉著家常,說著笑話,手里不斷揚著木連械,拍打著麥穗,不知不覺幾個小時下來這場就算完成了,可麥子太多要好幾天才能全部完工。后來有了脫粒機,這程序簡單多了。麥曬干后隊里會分一些給鄉親們嘗新。那白面饅頭,蘸上蜂蜜,就是現在也是美食。

              有時由所在學校統一組織,組成一些支農小分隊,由老師們帶隊到學校附近生生隊參加田間勞動。有時帶著在學校排練的文藝節目,利用鄉親們休息時間,在田間地頭演出一些精短小節目,或為鄉親們讀報紙、講時事等。記得有一年我和另一名同學還為鄉親表演了一個相聲,只是可惜只表演一次就再沒有上演。當然我們也會把放假勞動的感受記下來,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從農忙假到做民工在字面上好像是沒有什么聯系。多少年后才知道,當年放農忙假與做民工又是相互關聯的。原來是那些年代國家建設多,如修鐵路、公路、電站等,可現代化的機構設備少,主要采用人海戰術,農村就成了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不少青壯年人就抽去做民工了,以致于農村農忙時節勞動力相對不足,不得不請娃娃們幫忙。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三一八國道正好從我讀的中學的前面通過,其中的長陽路段就是土家族的鄉親們修建的。當時高家堰建設兵團的團部就設置在學校附近的農戶家里,對民工實行軍事化管理,團政委是我們學校的校長調任的,在學校里每天就可以聽到嘹亮的軍號聲按時響起。家鄉有許多年輕的鄉親參加了三一八國道的建設。至今仍矗立在高家堰三叉路口的筑路英雄紀念碑記錄了曾經過往的故事,其中有十幾名鄉親為修建三一八國道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我有一位同事初中畢業就參加葛州壩水電工程的建設,那場面非常壯觀,可謂是人山人海。同事告訴我,當民工時每月有十七塊五角錢的工資,有米飯吃,每月還可以吃幾餐豬肉,節約的人一年還有不少節余,同時還可以見見外面的世界。在那困難的年月,這待遇對農村的年輕人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記得我在讀大學時,三峽工程正在建設,星期天我和幾位好友在那兒玩過幾次,不過那時人少了,工程車多了,最大的工程車的車輪子比我們的人還要高呢。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再也沒有放過農忙假,“農忙假”是伴隨著我們那一代人成長,對于身處其中的人來說,每次“農忙”都是難忘的記憶,咸酸的汗水,伴隨著春種的期待和秋收的喜悅,這并不需要太過華麗的語言進行修飾,本身就是人間的一道風景。

              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每到收麥時節,偶爾我也到鄉下轉轉,伴著清爽的晨風,漫步于金色的原野,眼前的麥浪與心中的鄉情交相涌動,不由得又想起了兒時故鄉的麥收時節。如今,學校雖然不再放農忙假,但有的心爸爸媽媽們也會帶娃娃們到鄉下走走看看,觀觀風景,體驗一下農村的環境、農民的生活,感受一下一粒糧食一滴汗的艱辛。

              農忙假已成為過去,可農民工仍在繼續,在祖國的大地上到處可見他們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裝點著祖國的大好河山。


              上一條:茶里的故事
              下一條:青藤綠蔓瓜地間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