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莊子的境界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琴在指尖         時間:2021-03-15         點擊量2619

              《莊子》博大而精深的"虛無"的境界,一忽兒讓人覺得茅塞頓開,一忽兒又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在莊子的言論中,有一個字幾乎貫穿始終,那就是"無":辯無勝、是非無定、無用為用、無為而治、無己、無名、無知……看了這種種虛無主義的論調,不由我不茫茫然不知所措。身陷于現實社會中的我,一方面對那至高無上的境界向往不已,而另一方面又竊以為莊子的很多論調不僅不是我們所能從的,也不是我們所該從的。

              是非無定是莊子文中多次提到的一種觀點。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成見的:我以為是的,你可以以為非;你以為非的,他人也可能以為是。當事人自己都難以定是非,其他旁觀者就更無法作是非判斷了。莊子還認為,生和死,夢境和現實,都是沒有定論的。已經死了的人也可能后悔當初的求生;夢境中的人不以為自己是在做夢。莊周夢蝶一段中說:"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夢為周與?"如此一來,是是非也可,物是我也可。既然一切都無所定,那么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就什么都不必辨析,什么都無須爭論了。

              莊子筆下能夠齊一生死、調和是非的圣人固然令人景仰羨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理論恐怕只能拿來安慰那些辯是辯非幾欲肝裂的"狂人"吧。試想,競技場上,裁判們說:"好壞無定",因此冷眼旁觀、形同"圣人",那會導致怎樣的后果?兩國交戰,聯合國舉牌:"是非無定",因此由他們站在什么立場打去,那又會導致什么后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判斷是非的標準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因為標準不同,就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既不去統一,也不去爭辯,看似這世間的人可以相安無事,少了許多噪音,但其實,誰能保證它不是變得更加混亂呢?是非的標準是人制定的,且人類仍在孜孜以求地繼續制定著各種各樣的是非標準。誠然,在這個紛雜的世界,想統一什么實屬不易,但我們仍可以做到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范圍內統一是非的標準,而且人們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如若不然,當有人搶了錢后,他可以高喊搶錢者喚醒了"沉睡者";有人屠殺了幾十萬人后,可以高喊"我們是為了共榮",其余眾生則體悟著圣人的境界,或默默無語甚或深表理解,那這世間還有什么天理,又言什么"道"?

              莊子又言:"圣人無己",要求人們忘我,不以己度人,這對于我們來說一樣是只能借鑒,不能完全達到,也沒必要完全達到的。莊子有一比:"民濕寢則腰疾偏死,蝤然乎哉?木處則惴愫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的確,人不能以己度泥鰍和猿猴,但并不表示不能以己度人的喜好,不能以己度和自己同類的人的喜好。"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是人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如果它的前提"以己度人"是完全錯誤的,那么是不是還要怪罪勿肯施己之不欲與人的行為呢?莊子的例子中,有接近于圣人的人,他們幾乎不論別人問他們什么,都回答"我怎么知道呢",雖然我明白,他們的意思是不肯揣度除自己以外的世間萬物,但這樣下去,我沒法不掉進一個不可知論的旋渦中。

              在莊子的眾多言論中,我最怕的是他的"無為"。雖然莊子強調是無為而無不為,但畢竟無不為的前提是無為。由此得出,治天下者不如不治天下者,因為有為而治未必物物各得其所;彈琴的人不如不彈琴的人,因為彈了一調就缺損了其余眾調……衍化之,是不是可以為許多懶人、廢人找到借口,說"做事的人不如不做事的人"呢?這使我想起了一則諷刺幽默,說一個人一輩子從沒做過一件錯事,因為他根本就什么事也沒干過。莊子的自然大化法則是一種理想,的確很令人神往,但在現實社會中實施卻是危險的。

              莊子的此類思想和言論是舉數不盡的。除了以上我提出的三點,還有很多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我的感觸是:我們需知是非無定,但不需都做圣人;我們不能固執己見,但不必完全無己;我們盡量遵循自然大化,但決不恪守無為……總之,莊子的境界可以裝在我心中,我卻不能置身于莊子的境界中。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