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該讀什么書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lvhq018         時間:2020-12-31         點擊量2158

              在臺灣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錢穆先生成為當然的旗手。錢穆先生是公認的國學大師,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錢穆與胡適,一個傳統文化的殉道者,一個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竟因觀點不同,反目成仇。而另一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錢玄同,卻是錢穆的本家(二人同是吳越武肅王錢镠之后)——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我們生活中盤根交錯,打斷骨頭連著筋,兄弟鬩于墻而已,祖宗還得認。

              既然要文化自信,就要有點文化,起碼要有一些傳統文化的底子,一點傳統文化的知識也沒有,你也自信不起來,即便強行自信,也只能是盲目自信。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就要看書,那么,應該看什么書呢?中華書庫,浩如煙海,如果不是精挑細選,看是看不過來的。況且,其中良莠不齊者,難以分辨,偽傳統文化者,混淆視聽,我們是斷了傳承的人,又哪有挑選的能力呢?聽聽大師的建議才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現今國學很熱,冒充的大師多如牛毛,該聽誰的呢?以我之見,該聽錢穆老先生的。原因有四:一是錢穆先生終身致力于國學研究,博覽群書,造詣深厚,具有精挑細選的能力;二是錢穆先生吸吮大陸,旅居香港,葉落臺灣,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客觀的認識,感受全面,既能深入其中,也能跳出中國與其他文化比較優劣;三是錢穆先生作為臺灣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旗手,經歷過復興之路,而且還特別在臺灣提出復興傳統文化倡議一年后,專門認真推薦過傳統文化應知應會的書;四是錢穆先生一生從事史學、國學的教育工作,他懂得深入淺出的教育理念。

              錢穆先生推薦的書共9本。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得了這幾部書的好處,所以到今天,還能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也可有光榮。”而他推薦的條件是,首先要通俗易懂,不能太大太專門,其次是中國人一直在讀的,這才具有普遍性和歷史驗證性,第三是具有傳統性,“要使今天我們有一口氣通到上面中國古人身上去”。這些書我有幸全部讀過,有些讀過多遍,知道錢穆先生所言不虛且誠摯。現把這些書加上自己的理解呈現出來,以一個低層次的讀者身份佐證錢穆字字珠璣。

              不出你意外,第1本是《論語》。它上榜的理由是,《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而且在打倒孔家店以前,中國人人人必讀,讀了兩千多年。第2本是《孟子》,因為它是對《論語》的最好的注釋。第3本是《大學》,第4本是《中庸》。這4本書宋朝以后合起來叫“四書”,是學生必讀的書。而朱熹還專門給出了讀“四書”的順序,先讀《大學》,以建立做人做學問的大格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然后通過讀《論語》《孟子》學習如何做,最后讀《中庸》,因為《中庸》最深奧,它把儒家的修、行上升到哲學高度。《大學》不到2000字,《論語》13700多字,《孟子》最長,也不過34000多字,《中庸》3500多字,四本書加起來總計53700多字,一本中篇小說而已。關鍵是易懂,有些地方讀不懂也沒關系,懂多少算多少,反正大致是個“仁”字掰開了揉碎了講。你了解了人與人相處的道理,就算輸入了傳統文化的血液,又不是做學問,何必拘泥于一事一字?

              第5本是《老子》,也叫《道德經》。這是中國道家學派的開山鼻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最重要的支脈,你光了解黃河還不行,還得了解長江,這才算把握了中國江河的主脈。儒家講人與人的和諧,道家講人與自然的和諧。既然講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德經》要告訴我們天地人合一,天自身的和諧、地自身的和諧不需要講,它們的紀律性很強,從不犯規,只有人心思靈活,不好駕馭,所以需要教化,牽扯人的自身協調(養生使之順其自然)的教化物,就是錢穆推薦的第6本書《莊子》(《南華經》)。老莊道學是一體化的,所以要了解道學,就必須《道德經》與《南華經》同讀。《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共8萬余字,而錢穆先生只推薦讀由莊子本人寫的內篇7篇,則只有17000多字。《道德經》總計5000余字。

              至此,就牽扯出業已中國化的宗教——佛教。佛教的本源在印度。這恰恰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兼容并蓄、和諧共生的力量,就像原產于南美洲的馬鈴薯在中國大地優化而盛產一樣,佛教經過兩千多年在中國的融合,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這里有中國人及中國文化本身的融合作用,也有兩千年來對于佛教的有組織的推行的貢獻。你認為它是消化吸收也行,是移植栽培也好,反正它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與儒教、道教一起,是支撐起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三足。要完整地了解傳統文化的樣貌,就應該讀一讀中國化的佛教的書。我們從《西游記》里知道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事實也是如此,取經譯經學經的,并不止唐僧一個,歷朝歷代不乏其人,光是政府組織的取經譯經團體,翻譯的佛經就可謂汗牛充棟,我們到底應該從哪里下手、讀哪些佛經呢?各種佛經數量繁雜,加之佛經深奧難懂(畢竟是異國之物,物象難合),選擇之難可想而知。幸虧有錢穆先生推薦,這就是第7本書《壇經》。他推薦的理由是,《壇經》是佛教在中國分化而成的禪宗的經典,而且是由六祖慧能口述的大白話,六祖慧能不識字,他說的話自然不必深奧,普通人對字面的意思一讀就懂,當然,至于覺悟,那要靠個人的機緣了。但以掌握傳統文化知識為目的的我們來說,讀懂字面意思就夠了。《六祖壇經》因為版本不同,字數也不盡相同,總之是15000字上下。

              以上7本書是儒釋道的基礎。那么有讀者一定會問,既然如此,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應該是格格不入的三足鼎立態勢呢?這顯然與我們的日常感覺并不吻合。我們日常感覺到的,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是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大海一樣,是包容并蓄的,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極其偉大之處。事實上,聰明的老祖宗不可能讓儒釋道各自為政,早有古人如你想象的一樣,試圖將儒釋道三教總攬,歸于統一的傳統文化體系。就像中國的亭臺樓閣,不管幾根柱子,最后都要收束在一個“人字頂”之下,這個“頂”就是統一。誰統一得最好呢?是朱熹。他又是怎么統一的呢?這樣的大智慧,這樣的大魄力,這樣的大手筆,有誰不想探究一二呢?于是錢穆推薦第8本書《近思錄》。這本書,用朱熹自己的話說:“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嘆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于大體而切于日用者,以為此編。……以為窮鄉晚進有志于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后之者,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同編者呂祖謙這樣闡述編輯《近思錄》的目的:“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庶幾不失纂集之指。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躐等凌節,流于空虛,迄無所依據,則豈所謂‘近思’者耶?”大致是,因感覺中華書庫浩大無涯,恐初學者無從入門,朱熹、呂祖謙二人將“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關于理學的主要觀點共622條分體系匯編,以期讀者快速入門,循序漸進。

              如果說,“北宋五子”所書所著已經是中華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提煉出精髓,那么,《近思錄》則是再次在精髓中萃取出的精華,是由北宋理學引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凝聚成36000多字的總綱領。之后,王陽明再次集大成,凝練出一部65000多字的《傳習錄》,用大白話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這恰是錢穆先生推薦的第9本書。《傳習錄》是一部傳統文化的總門,我們且不論其萬宗歸于一“心”的說教是否合于你的心,但王陽明以大白話的方式用一根“知行合一”的主線將儒釋道三論融合和概括,就是極具“仁智勇”的,他身體力行樹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對于個人的功用。《傳習錄》獨特的問答方式,更是體現了幾千年中國的教化模式,師者諄諄,學者孜孜,其樂融融。那些問題,問出了你的疑惑,那些回答,也一定能使你釋然。

              以上9本書,《傳習錄》最長,也不過6萬多字,最短的《大學》,只不過是一篇短文。9本書加起來也就11萬多字,一本余華的《活著》而已。但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實質,遠非《活著》可以比擬,因為它回答了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讀上十遍,也并花不了多少時間。

              如果你覺得不過癮,還有兩本書可以讀一讀,以求更全面。讀者千萬不要認為我是附驥攀鱗,因為實在是覺得錢穆先生所列9本書沒有將自己所想道盡,也實在覺得應該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告知朋友。至于你喜不喜歡,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第一本是《周易》。我建議讀匯集《易經》和《易傳》為一體的版本,卦辭爻辭通讀,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全看,總共也就1萬多字。這是世界最早的辯證法了,讀《周易》,能勾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統統都不算什么了,我們中國人之所以做人做得這么好,是因為三千年前就懂得辯證地看問題了。它是中國政治體系、經濟體系、思想體系、文化體系形成的總源頭。“周”是周期,“易”變通,1萬多字,把宇宙、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處境和融洽說得明明白白。孔子感慨:“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愛因斯坦直言:《周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讀《周易》,能讓我們更明白我們民族獨特的做人做事方式。即使這些你不感興趣,也能通過讀《周易》,了解中國諸多成語的來歷。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周易》貢獻的成語竟達150多個,而且許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如風云際會、反目成仇、洗心革面、各得其所、厚德載物、亢龍有悔、樂天知命、履霜堅冰、內柔外剛、否極泰來、裒多益寡、物極必反、自強不息……就算是學習成語,也應該讀一讀《周易》,會有一種突然發現久別的朋友就藏在某處的驚喜,而且因為對成語含義的熟悉,會幫助你理解經文的內涵,反過來,對經文的理解,又會加深你對成語的認識。另外,《周易》內涵,也是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紐帶,《近思錄》里不乏直接分析卦象的內容,不讀不足以領會儒釋道融合的脈絡和邏輯關系。

              第二本是《金剛經》。推薦《金剛經》,實是因為錢穆推薦了《壇經》,而六祖慧能實是因為聽見《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的,《壇經》尋祖,當屬《金剛經》,用佛祖自己的話說,《金剛經》是萬經之王,一切佛法皆由此出,可見其在中國佛教經典中的作用,怕是相當于《論語》在儒教中的地位了。讀不出什么也沒什么,就當凈心了。萬一被其中一句打動,難不保再出一個慧能。再有,為了《金剛經》的翻譯,竟然引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鳩摩羅什被掠、旅居長達16年后,才在后秦長安完成譯經工作。讀《金剛經》,我就推薦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是說其他5種譯本(包括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好,實乃因為鳩摩羅什所譯最艱難,也最早,5000多字,字字心血與磨礪。

              我之所以敢接大師之后再加以推薦,一方面因為小人物不怕狗尾續貂,另一方面也是抒己所喜,不吐不快。高人敢舍,錢穆先生敢在卷帙浩繁的中華書庫中大刀闊斧地裁枝剪葉,選出9本主干,是有大氣魄、大責任、大智慧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做后盾的。如我這樣的小人物,決然不敢言舍,只敢增加一些,因為無傷大雅。即使推薦錯了也無妨,還有“我喜歡”做托詞。但我真是想在精神層面上做一些“贈與”的事情,期翼一些精神上的“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回饋,也不是不可能。

              風氣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圍坐講習、辯論探討的書院氣氛了,群體的學習氛圍對我們很陌生了,大家都在追求物質的享受,對于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修行甚至是排斥的,但這恰恰是我們迷茫的原因。我們何不從自己的追求當中分出一點點精力,哪怕是向眾人推薦你喜歡的一兩本書,以求精神上的一絲慰藉呢?自己先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欣喜,贈與別人,讓別人也得到一些欣喜,一小群人的小欣喜,慢慢轉變成一大群人的小欣喜,用一大群人的小欣喜,帶來生活方式的小轉變,進而以生活方式的小轉變帶來社會風氣的轉變,乃至實現國家風氣的轉變呢?什么也改變不了也無所謂,多讀幾本書,權當做修心了。套用《周易》里的一句話: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總是應當變一變,否則,物質的生活太沉悶了。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