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in9we"></dd>
    1. <th id="in9we"><track id="in9we"><video id="in9we"></video></track></th><strike id="in9we"></strike>

    2.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uby id="in9we"><input id="in9we"></input></ruby></rp>
          <button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button>
          <tbody id="in9we"><track id="in9we"></track></tbody> <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2. <th id="in9we"><track id="in9we"><dl id="in9we"></dl></track></th>
            <th id="in9we"></th>
            <rp id="in9we"></rp><span id="in9we"><pre id="in9we"></pre></span>
          1. <rp id="in9we"><acronym id="in9we"></acronym></rp>

            <tbody id="in9we"><pre id="in9we"></pre></tbody>

            <button id="in9we"></button>

          2. <rp id="in9we"></rp>

            1. 《論語》心得之不能省略的祭品
              來源:中財論壇         作者:黑龍江小龍女         時間:2020-11-20         點擊量1588

              從記事的時候起,就知道一年中有幾個重要節日,比如,新年、清明節、中元節等,是需要給祖先祭祀上供的。提前兩日,母親就把祭品買好。略微加工,看情勢連半熟都不到——魚只是煎黃了身子,肉讓熱水燙的發白,雞只是用熱油烹了一下,上面夸張地撒上了蔥花……之后,母親虔誠地把祭品擺在供桌上。過了兩日,等祖宗享用完,撤下來做熟,大家才吃。由于放的時間長,肉的鮮味早就跑光了,說味同嚼蠟,不為過。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明白了這是一系列祭祀祖宗的儀式。有時候,不免思量,這種懷念的傳承與感情,心到即可,何必要寄托在具體的物件上?比如,專心默想,不比擺完祭品,匆忙行禮后,就置之腦后要強得多嗎?只是想想,沒有說出來找呵斥。這樣的心眼,我還是有的。

              懷有這樣的疑問有幾年時間了。直到讀了《論語》中的一段話,才算有所開悟。

              《論語·八佾》中有這么一段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每月的初一為朔,在這一天,要代表國家,向天地祖宗,稟告自己的所作所為,稱之為“告朔”,這樣的祭祀是非常慎重與鄭重的。儀式之一,就是要殺一只羊作為祭品,把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放在供桌上,然后行禮。學生子貢就想了,不就是拜拜嗎?這只羊完全可以省下來不用啊!孔子叫著子貢的名字說:賜啊!你的主張不錯,為了經濟上的節省不用這只羊也可以,不過,我不主張去掉,這不是省下一只羊的問題,而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啊!盡管內心誠懇,不用羊也可以。可是人有時候誠懇的心意必須要一件象征性的東西才能維系得住,所以,一些儀式是不能省略的,子貢,你看重這只羊,而我更重視這禮儀和它的精神內涵啊!

              原來是這樣。在社會上,有時候絕對空洞的精神,并不能維系一件事物,而必須配合某些實質性的東西才能生效。假如只是用嘴說說,而沒有相應的實質兌現,就不免要失敗了。比如道德的維系,對于普通的平常人,倒不如單位制訂的規章制度效果好,遲到、早退、曠職有相應的處罰,讓其在物質利益上受損,總比讓他在良心上受到所謂的自我譴責效果要明顯、直觀了。

              物質與精神密不可分。一味地提倡精神或者物質都是不行的。空洞的道德,不能滿足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而本身的欲望,更想身體上的享受多多益善,追求中的舒服感覺,仿佛殘廢。像顏回守著一簞食去修道,對于多數人并不現實,也不適合。圣人的出現,千年一遇。道德水準的提升,和自身修養的進步,都要在自愿的基礎之上,必須有純正而發自內心的虔誠做底子。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要衣食住行,要與社會的各色人接觸,更有各類物質或者精神上的誘惑,令人偏離“禮”的機會,隨處可見。不是發自內心的要求,精神的維系自然千瘡百孔。而一心地算經濟帳,滿足身體上的消受之后,精神上的需求就成為必然,沒有明確的維系之物,無目的之后的迷惘,就會亂了次序。一些荒唐、頹廢的思潮,有了發生、發展的溫床。

              媽媽遵循著古老的祭祀傳承,一絲不茍地準備祭品。只是我看這些祭品的眼光變得更為清澈,以前的疑問也豁然開朗。一些形式真是不能省略的,精神需要有個維系的對象。這是傳承儀式的必要與寄托形式的必然。像一個人給孩子洗完澡去潑臟水,匆忙間忘把孩子抱出來,水潑外面去了,自然孩子也沒剩下。這是不是有點蠢?

               


              相關文章
              黄色视频在线观,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丨,亚洲永久精品ww 47,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站久